9月11日,泸州城北大驿坝,新建龙透关沱江大桥预制构件智能化生产基地,数十名工人在机器轰鸣声中有序忙碌。绑扎钢筋、模板拼装、墩柱浇筑……桥梁构件生产正按部就班进行;两百米外,大桥北引桥施工现场,12根墩柱已完成吊装,南光路下穿隧道干管线迁改和围护结构施工也正交叉推进;沱江南岸,大桥南连接线隧道出口处的边坡清表和支护工程陆续展开,丹霞路入口位置正在进行围护结构钻孔作业……自今年6月进入实质性施工以来,泸州龙透关沱江大桥项目目前已进入多点位、多工种同步施工阶段。
多点位同步,龙透关大桥施工进度加快
11日上午,龙马潭区香林路与杜家街交叉口,临时封闭的施工区域,几名工人正配合着旋挖机,进行桥梁桩基钻孔作业。往上100米,是一排已完成安装的桥梁墩柱。
香林路高架是龙透关大桥北连接线的重要组成部分,7月15日开始进行桩基钻孔,8月25日就完成了首根预制墩柱吊装。
“截至目前,香林路高架桥已完成12根预制墩柱的吊装任务,剩余墩柱的桩基钻孔、浇筑以及墩柱吊装正在陆续推进。”中铁二局泸州龙透关沱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项目部生产副经理蒋浪介绍,根据当前施工进度,香林路高架桥32根预制墩柱吊装及防护设施预计10月底前完成。届时,将拆除香林路中间围挡,恢复正常交通,后续吊装盖梁和箱梁再进行临时交通管制,****程度降低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目前,南光路下穿隧道的围护桩施工和管线搬迁正在交叉进行。”蒋浪介绍,在香林路高架桥施工快速推进的同时,作为北岸连接线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南光路下穿隧道掘进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除了北连接线,龙透关沱江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南连接线也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沱江南岸,连接线隧道出口处,工人们正在配合着几台挖掘机进行边坡清表和危岩整治;连接线丹霞路入口处,隧道入口围护桩施工现场已完成打围,开始进行钻孔作业。隧道两端进洞前准备工作有序推进,预计今年底开展隧道施工。
据了解,在今年汛期结束后,横跨沱江的主桥部分,水下桩基施工将全面展开,确保明年汛期前桩基承台出水。
智慧化赋能,大桥建设主要工序搬进厂
尽管龙透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的两岸点位施工已全面展开,但在不少周边市民看来,原本应该是机器轰鸣、工人穿梭的忙碌施工现场,却显得有些“冷清”。
“大桥建设我们都很支持,但是每天就看不到几个人施工,这样拖下去,我们出行很是不便!”香林路附近有市民吐槽,认为大桥施工进度缓慢,应该加快进度。
其实,龙透关大桥及其连接线工程施工的很多工序已被搬进工厂,市民们大多并不清楚。距离施工现场约两百米外,龙马潭区大驿坝,新建龙透关沱江大桥预制构件智能化生产基地,数十名工人正在机器轰鸣声中有序按部就班:绑扎钢筋、模板拼装、墩柱浇筑……桥梁构件生产正在进行,忙碌的生产现场和工地上冷清的场景完全不同。
8月25日,龙透关沱江大桥北引桥施工现场,一台220吨轮式汽车吊车平稳吊起一根预制墩柱,在空中精准调整角度后,稳稳落放至预设桩基上,标志着大桥首根预制墩柱成功完成吊装。
“按照传统施工技术,这个阶段的香林路上还到处是钢架、吊车、模板、混凝土泵车,仅香林路高架桥墩柱施工至少需要一年。”蒋浪说,采用预制工艺后,一天可以吊装4根墩柱,工期至少缩短一半。
“采用预制拼装技术建桥,在川南地区还是首次。”蒋浪介绍,这种工厂化的预制构件生产,可减少噪音、扬尘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提高成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缩短施工区域交通管制时间。“预制厂每天可完成一根墩柱的生产,相较于10多天才能完成一根墩柱浇筑的传统工艺,大幅缩短了施工时间。
智慧化工厂生产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
针对预制墩柱的高精度要求,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激光开孔及预留槽口技术,将预埋件安装精度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针对墩柱与桩基承台的结合,则采用超高强度混凝土灌注技术。项目团队经过20余次小样试拌并浇筑3个试验墩,全面验证了混凝土的可靠性能;在运输与吊装环节,为保障重达数十吨的预制墩柱安全精准就位,施工团队还配备了先进的吊装设备和智能测量系统。